新页面
气候灾害不断,风险正在显现。近期,本属多雨地带的长江流域多个省份,遭受严重旱灾。四川用电告急,重庆山火肆虐,多处河涸湖竭,中国腹地面临严峻挑战(Provinces in the rain belt in the Yangtze river)。6月全国平均气温21.3度(平均气温作主语),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进入7、8月,高温更是来势汹汹。与南方旱情恰成对照的是北方的涝灾。去年7月,河南水灾造成巨大伤亡,仍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惨痛教训。形成长时段极端天气的原因极为复杂,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最重要的背景。
毫无疑问,人类正在经历气候危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极端气候灾害增多,而且持续时间更长,波及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极端几乎成为常态。如何应对气候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眼下无法彻底解决,缓解气候威胁无外乎两条路径:短期看,增强灾害的应对防范能力,尽量将影响和危害降到最低;长期看,减少排放,实现能源转型,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然而,每一条路径都存在巨大的现实困难。时至今日,人类仍未对气候危害具备清醒认知和普遍共识。应对气候灾害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羁绊和体制藩篱,惰性与“搭便车”心理相当普遍。
越来越频繁的气候灾害不知发生在中国。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明确指出,随着全球变暖,以高温热浪、强降水和干旱等为代表的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目前,这场超长超强的旱情正在席卷北半球,欧洲或逢500年来最严重旱灾。
上千人因热浪死亡,旱灾可能导致粮食危机。在中国,极端气候已经波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航运受到冲击,多地出现饮水困难,而四川的水电短缺则不仅导致当地的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受限,还存在外溢的风险。
倘若不能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就会转变成经济社会危机。早在19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引入了两个战略。一个是减缓(mitigation),一个是适应(adaptation)。减缓意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适应则是强化风险管理,降低气候灾害的损失和影响。减排是当前的重心,处于聚光灯之下,相对而言适应层面的建设则显得滞后和不足。
据统计,虽然全球约有四分之三的国家制定了气候适应计划,但是不少国家仍处于规划阶段,或者进展不及预期。2013年中国提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也于近期发布。
不断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平是当务之急。监测预警能力是应对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目前的一块短板。首先要做到检测尽量精准,发出预警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能否与经济社会各方面形成联动,充分衔接。诸如电力协调、饮水等问题,虽然无法完全避免灾害,却可以提早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缓灾害破坏。
去年郑州水灾中,多人在地铁五号线遇难。假设有健全的应对体系,这一悲剧完全可以避免。里面人欣慰的是,中国正在探索种种适应举措,海绵城市等概念就曾被列入。必过概念要真正成为防御灾害的盾牌,还有很长的路。经验与教训亟待总结。
灾害一旦发生,应急救援水平就无遮无盖地显露出来。救援继续要严密的动员能力,也需要应急救援体系的科学规范程度密不可分。此次重庆山火中,不少当地居民尤其是摩托车大军也参与其中,舍生忘死,令人感佩。